近来发生了几起试用期员工未能通过试用期的争议,引起了我的关注。
事情大体如此:某试用期员工在试用期内,直属上级认为他不合适当前岗位,提出要终止试用协议。但是处于试用期的员工却认为不合理,理由是在试用过程中直属上级从来没有表达过不满意,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工作方法也没有问题。
很显然,双方对工作结果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当问及该员工的直属上级为何会如此,答曰:在日常工作沟通中,对不满意的工作只是表示需要重新做,因为怕刺激到员工,所以并没有明确表示不满意。
于是,误会就产生了。
看起来这似乎是很小儿科、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结果却让人不满意、很令人费解。但是,如果把这件事中双方的观点延展开去,就会发现工作中这类事情还有很多。
简单说:张三请李四做了某件事,李四完成之后张三不满意,但也不好意思明确表达不满意,而只能另想办法,偏偏李四认为这件事做得还不错,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如果只是偶然的一件事,倒也无所谓,但这种事多了之后,麻烦随之而来。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张三没有明确地表达态度,而李四也没有明确地要求张三对结果评价。
传统东方人的沟通方式大多比较委婉,表达意见常常并不直截了当,相对而言西方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所以东西方交流时经常发生满意准确领会对方意思的现象。而在西风东渐之后,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东西方的交流之中。
如果张三和李四是同一时代的人,思维方式差不多倒了罢了,彼此的理解方式大差不差。如果双方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就会有麻烦了:有的人更崇尚委婉的沟通,而有的人更接受直截了当的意见,当两种人在各自的语境中表达看法的时候,最可能出现的是鸡同鸭讲、不对路子。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其时代的烙印,这决定于其价值观形成的环境。早些年时代的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信息产生和接收的效率不高、时效性不强。但自从互联网兴起,尤其是近十几年飞速发展,信息的产生、流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信息速度带来了一个副产品:人与人的代际间隔时间缩短了。以往二三十年一代人,而且代际之间的沟通方式差异并不大。但如今,单从沟通方式的角度讲,一代人可能只有十年,甚至几年时间。不同时代的沟通方式,不断在产生新的代沟。
当委婉沟通是彼此相约的沟通方式,或者彼此都简单粗暴地沟通,那么一切沟通都不是问题。但当委婉沟通遭遇到简单粗暴,可能就会诞生荒诞的结果。
企业是效率组织,其价值在于追求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单位时间、资源和人员投入下更多的结果。企业内高效的沟通方式,将决定企业效率,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
尽管东方文化中委婉沟通的艺术很了不起,但职业人的时间也都很宝贵。所以,彼此之间直截了当地表达观点,让双方能够清晰地了解彼此,也许才是彼此最低成本的沟通方式。
如果还想艺术一些也没关系,不妨再增加一点态度:“一切为了达成彼此双方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