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互联网带来了很多新概念。云计算、物联网,尽管已经为人所知,却依然云山雾罩。而最近雾计算也开始红火起来了。
雾计算,学名边缘计算,是一种分散式运算的架构,将应用程序、数据资料与服务的运算,由网络中心节点,移往网络逻辑上的边缘节点来处理。
从中心到分散,貌似边缘计算与云计算背道而驰?
1.云计算的根本是按需取用,而非部署的方法。
理论上,云计算的辉煌,应该是无处不网络、无处不计算。但是,计算终端如果服务化,成本非常高,未必划算(比如我们的手机,如果成为计算节点的话,成本收益比是不合适的)。
2.边缘计算是将原本完全由中心节点处理的大型服务加以分解,切割成更小与更容易管理的部分,分散到边缘节点去处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边缘节点更接近于用户终端装置,可以加快资料的处理与传送速度,减少延迟、能够处理实时数据。当然也有坏处,那就是边缘计算有可能和中心计算产生不一致。
当然,任何一种计算方式,都有其优劣和使用范围。此处不讨论学术概念,而从生物演化逻辑视角,来探讨边缘计算的存在、价值和问题。
生物的边缘计算
漫长的生物进化,让蛋白质从无细胞、单细胞成长为多细胞生物,进而出现组织和器官,由此形成了复杂的生物。在生物形成过程中,组织和器官实际上能够完成一定的工作,甚至“自成一体”。
例如,人的视觉系统,并不是完整地展现外部世界。人的视觉由数亿个视觉细胞从外界感知信号,经过复杂的化学和电信号处理,然后获得图像,再进行预处理之后,才传输给大脑做出判断。如果将信号全部传输到大脑的化,信息量会大到让大脑无法承载,甚至让人无法生存,因为大脑每秒处理的信息量只有区区十万比特而已。
所以,人的视觉系统是一整套智能系统,甚至于在传输给大脑资料之前,就要初步的判断。这就不可避免产生一种状况:视觉系统会损失很多已获得的有用信息,而“自以为是”地给出大脑处理结果。人们常常出现的“视而不见”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对人的自主意识来说,视觉系统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边缘计算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乃至于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大概都类似,它们都是“智能系统”。
从生物学角度看,视觉系统只是人体系中的一个元素,尽管它足够复杂。当把视觉系统当做一个元素,而不是了解所有处理细节的时候,大脑的工作才能正常。否则就会疯狂。
边缘计算与中心计算、终端计算,也不应该在同一个系统框架下思考。从工程处理上的同一个事情,但在系统逻辑上,可能是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各司其职、自成系统,才能构建更大的系统。
所以,在系统思维看来,同一个层次的复杂,在上一个层次应该简单,否则更大的系统就很难构成。
边缘计算的授权
边缘计算,正是面对世界复杂性的一种信息技术应对方案。在物联网来到之际、万物互联之前,边缘计算的发展就变得非常重要。
但是,对精确计算的计算机世界来说,边缘计算将会带来明显的矛盾;
中心计算与边缘计算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逻辑上还能一一对应吗?显然不太可能,尽管从工程思维上来看,就应该精确并一一对应。
这就涉及到边缘计算的权限,这将会是大问题。如果边缘计算没有权限自行其是,那么边缘计算就没有价值。如果边缘计算权限过大,那么中心计算就会失控、进而让边缘计算不可信任。
边缘计算的设定,试图让系统提升总体效率,让中心计算能够节省资源消耗,包括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但是在这之前,就必须要有承担因此带来损失的准备。所以,授权就变得非常重要。
正确看待边缘计算的价值和作用,需要系统的世界观。将授权、分权体系想清楚,边缘计算才能真正有意义。如若不然,还不如中心计算和终端计算来的更简单。
授权性组织的边缘计算
其实,何止是边缘计算,近些年兴起的扁平化组织、阿米巴结构,就是一种边缘计算。从管理角度来看,就是所谓的授权结构。
对系统来说,既然层次逻辑分清楚了,授权就是必须的。而授权就必然带来责任,被授权者的责任和授权者的责任。还包括,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是否承担得起责任。
任何一种先进的科技,都会带来一堆新的问题。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也会带来新的组织问题。而这个过程中,授权与风险始终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 ———————本篇文章转载自“胡说八道备忘录”,原作者胡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