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区块链:区块链防伪溯源,根本是个伪需求

2019.12.17

       自比特币以来,就不断有人发掘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区块链的适用场景,显然不是全部。有一个简单的分辨办法:如果有中心化解决方案,高效且没毛病,那就不适合区块链。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的经济性问题。


       例如:会员福利系统,本就是一个企业的营销服务系统,其支撑是企业本身的信用,用区块链就没有意义。再例如中心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其信用决定于中心企业的信用,区块链也没啥作用。


       还有一些场景,好像很有道理: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那些怕被纂改的实体表征数据。防伪溯源就是其中之二,提出来的人很多,也有不少尝试。


微信图片_20191217165447.jpg


       防伪是以技术手段甄别商品真假,溯源是用技术手段记录商品流通轨迹。对于区块链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问题:记录商品的轨迹。


       区块链用于防伪溯源的逻辑是,应用区块链的时间戳、不可纂改、可回溯的特性,用来存放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节点信息(出厂是流通的首个节点)。看起来似乎很美:任何商品,只要找到了节点,就能找到根

脚。找到了第一个节点,那就能验明真身


       这个美好真不存在。用区块链防伪溯源,的确可以查询到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但且不说实现这一点的成本,单就查询来说,顶多是能查到未被别有用心者侵入或修改的数据而已,怎能防伪溯源?


微信图片_20191217165442.jpg


       倘若原始输入的数据就不真实,查到的数据未被篡改,又有何用。区块链只是技术上保证在链上的数据真实,但问题在于:现实社会的商品,记录到区块链的时候,还是那个商品吗?


       只有千日做贼,哪能千日防贼


      上链之前,商品如果作弊了怎么办?


       过程中商品实体如果掉包且不可查,怎么办?


       原本就要解决作弊的问题,所以要用区块链保驾护航,可是当上链商品的真实性本就是无法保证,那就不是保驾护航,而是助纣为虐


微信图片_20191217165436.jpg


       防伪溯源,其根本是厘清商品流通各环节,让市场清明起来,否则任何手段都不会有太大效果。


       马克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


       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防伪溯源,是一场多方博弈。防止作奸犯科,根本在提高作奸犯科者的博弈成本,而非技术手段(当然在过程中技术手段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商业道德、法律惩处与社会监督共同作用,让假疫苗、假茅台的制造者和知情流通者倾家荡产,博弈成本高到无法承受,才是防伪溯源的关键。


世上从来没有不能做的生意,之所以不能,是因为投入产出比例小于1。


       法治若不昌,防伪溯源有何用,



       法治昌明时,防伪溯源又有何用!



                                                           ———————本篇文章转载自“胡说区块链”,原作者胡剑锋






扫一扫,关注下方微信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