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对图书馆有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挂着很多前贤的画像,以及他们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上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句话,以为就是圭臬真理,然而工作很多年之后,忽然发现未必是那么回事。
互联网成为寻常事之后,网络上的信息爆炸式增长。过去我们以为那些了不得的知识,只需要“百度一下就知道”,更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更要去“搜一搜”才知道。在“信息就在你指尖”的时代,或许知识不再是力量了?或许真的是,如果知识只是数据的话,的确如此。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未必,难道我们应对世上各种事物,依靠的是静态的知识吗?
知识是学习而来,但学习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和思的结合,而“学习”一词又是“学”和“习”的结合,所以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思”、“习”三者的结合。所谓学,是理解前人的知识;所谓思,是产生自己的模型;所谓习,是认知的实践验证。只有三者的结合、循环加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获得智慧。
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也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唯一凭恃。
从生物科学的研究证明,灵长目是依赖于刺激反应引发神经元之间的信号同步,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神经细胞的反应与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状态协同,而产生了最基础的大脑智力活动,然后一千亿个脑细胞的相互作用成就了万物之灵。最基础的刺激来自感官对外界的投影,进而脑力活动自身产生刺激信号,最终是外界与内部两种输入。共同刺激形成了“智”,而有了人。
人工智能已经被提出来六十多年,几经波折而终于在当下有了长足进步。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计算能力和算法的进步,但更依赖于数据。因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海量也许都不足以形容,天量?),通过这些数据的“刺激”,根据预想的模型,形成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进而再进行数据验证、持续丰富和拟合关联关系,这就是大数据、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和途径。
智慧城市的初心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城市治理精准、市民体验提升。通过建设一系列的感知设施和应用场景的智慧应用,持续运营而获得天量数据,并按照预想的模型建立数据之间的联动关系,然后再对照现实结果(还是数据)给出判断、修正模型,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由此而“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城市正如人类的学习,学、习、思三者结合,只有运营起来,才能产生智慧。
知识只是静态的数据,而智慧则是运用数据判断未来的能力。无论个体的学习,还是企业的经营,或者是城市的治理,只有运用动态的数据来解决未来的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