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跨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最终都会走向同质化和平庸。但即便是同质化和平庸的时代,也仍然有让人惊艳的产品和服务,仍然有让人景仰的团队和企业。当总体市场不太好的时候,这一点尤其明显。
韩非子讲过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市场之所以为市场,“吹竽者”肯定不会仅仅“三百人”。在市场兴旺的时候,大家的日子都不错,这个时候看不出来谁好谁不好,所以都生存得很好。但当市场出现波折或萧条的时候,滥竽充数者“逃”,剩下来的一定是有点真功夫的选手。所以,每次市场的不景气,都是一次市场的自我调节,去芜存菁的自然过程。
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企业,总会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甚至劳人费钱不见效益,因此往往会被轻视甚至漠视。但从长周期来看,我们须知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逐渐变强的支撑,当经济周期来临的时候,这种支撑将会显露无疑。
核心竞争力的最简单解释就是“与众不同”,而最好的“与众不同”,是“独到之处”。何为众?市场上大家都有的,谓之众。何为独?一家才有的,谓之独。当今世界,从大概念上很难说我有你没有,从而独霸天下。但是在你我都有之外,是否境界不同呢?这就是独到之处。众人皆在登山,你在山腰,我在山顶,是独到之处。你在山顶,而我独去一处无人到访的幽静,也是独到之处。
很多人理解的竞争,总是和对手竞争,似乎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其实不然。真正的竞争是自身与自身的竞争,也就是不断获得更多、更强的“独到之处”,从而做到“与众不同”的过程。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便是这个道理。
在经济学逻辑中,东西总是稀缺的。稀缺既是交换的理由,也是价格的支撑者。但稀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一定很少,而是更好一点的、更全面一点的、更深入一点的、更快速一点的,总是不多的。造成稀缺的原因是比较,但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是赢得一次的关键,而与自身的比较,才是长盛不衰的根本。
2019年,中国的经济转型仍在进行时。这一轮的市场波动会有多久没有人知道。但确定的是,在这一波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一定是有独到之处、市场稀缺、不好替代的。每一次经济周期,都会产生一批经由痛苦而强大,有“独到之处”,“与众不同”的企业。过去如此,未来也会如此,周而复始,无穷尽焉。
市场中的企业如此,企业中的部门如此,职场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