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已经记不得了,大体是说人的认知问题。一个人会梦到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无法梦到没有见过的事物,即便是有,也是见过的某些事物的组合。
我想,这个论断放在创新领域一样适用。创新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既有知识的逻辑推理和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创新源于持续不断地学习。
学习这两个字,从小到大因为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其实,在汉语中“学”和“习”原本是两件事,只是后来从一个联合词组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单词。
剖开来解析,“学”是指“对前人知识的继承”(也有传授的意思),包括读书、问询、听课、耳提面命等等。例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就是现代汉语所说的“学习”。而“习”字,另有其意,习的繁体字“習”,是个会意字,本意是鸟儿反复飞翔,引申意思是实践、训练、练习的意思。例如:“学而时习之”。
所谓“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从前人获得的知识,只是“死”知识,知识只有经过自身的体验,才能有感性认识,才能了解“原来如此”,才能有机会变成自己的。
除了向前人学和体验之外,“思”非常重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道尽学与思的关系,没有深入思考的学,只能越学越迷糊。
其实以我看来,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或者说思考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思考,从前人那里获得的知识才能提炼出自己的感受来,才能真正与自身、当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才会有用处。
思考最重要的价值是实现“融会贯通”。所谓融会贯通,是指将不同的前人知识、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同的实践体会融合在一起,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对此,我用一个“和”字来概括。
和,读作“hu”,打麻将时和牌就是这个“和”字,意思是达成某种规则的成功。虽然思考并不会一定得到“和”的效果,很多时候是偶然获得、机缘巧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思考的学习,一定无效。比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便是昼夜思考的结果。
所以“和”的结果,有其偶然亦有其必然,那就是反复思考、深入思考。
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浅阅读成为时尚。虽然浅阅读并没有什么不对,大量的信息摄入也是一个人成长必要的基础,但仅仅这些绝对不够。亲身体验、调查研究是必须要做的,深入思考也是必须要做的,否则浮在表面的知识风吹即散,永远不是自己的。
智慧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将会怎样。
学,是继承前人的知识;习,是实践获得感性认识;思,是推理整合而去芜存菁;和,是融会贯通而恰好符合。学、习、思、和,当四位一体,在某个时机来临、偶然碰撞之下,创新便自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