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石头过河”与“猫论”、“不争论”,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三大理论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高速成长,离不开这三句话的框架指导。
邓小平所提倡的改革开放三大理论基础
| 摸石头过河 :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采取并反复强调的鲜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 黑白猫论:
“不管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 不争论: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中国到了新时代,仍然需要摸石头过河吗?
“摸着石头过河”与系统复杂性理论
曾经有人质疑,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经验,所以摸石头过河。然而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怎么还摸石头过河?应该要顶层设计,要计划未来。听起来,似乎蛮有道理。
但是回想起当年,正是这样满怀信心的道理,带来了计划经济下的悲剧。
通过科学的计划,来满足供求关系。也许在一个家庭、一个小单位,是可行的方式。但当面对巨大体量的供求时,这种方式就成了灾难。
这涉及到系统的复杂性。在系统论看来,系统的组成要素很重要,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当系统中N个元素增加一个之后,系统所产生的连接关系,将会以N+1倍增加。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
每一种连接,都有可能是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还会继续传递。于是系统会复杂到无法计算,并且因为这种传递,会诞生出新的特征“涌现”。所以,系统的结果,无法预知,更遑论计划和控制。
如今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因为大数据的相关性,产生了相当程度“可预测性”。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计划经济谬论。很显然,这些人不懂得系统,也不懂得历史。
经济的复杂性,源于动态的参与者。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最终都是参与者完成的。而设计者本身就是参与者的一分子。参与,便会影响,而影响会带来持续的影响,进而就会改变设计的前提。
只要巨量因素下存在动态参与,就没有确定性的未来。差别只在预测的偏差多少而已。
回想当年的“摸石头过河”理论,不仅是智慧,也是胆量。上世纪七十年代,系统论并不成熟,但睿智的老人却道破了解决方案。
新时代,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
如今到了新时代,看似中国经济成长、国力强盛,似乎不在需要“摸石头过河”的“低级”方式了?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
摸石头过河的智慧,在于初心明确、使命坚定前提下,富有弹性的勇于探索和不断纠正。过河是初心和使命,摸石头是方法和工具,摸石头之后的纠正是反思和改进。
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前车可鉴了。庞大的人口、巨大的经济体和影响力,已经不再是韬光养晦或照猫画虎就能解决问题。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更需要探索、甄别、创新、尝试。
这是新时代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探索,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某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党员先锋共同的职责。只要初心明确、使命坚定,即便路有坎坷,也会前途光明。
党的建设,应当如此。经营管理,也不过如此。人生百年,又何出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