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序言中写到:要有自由的眼光,必须能够同时近观和远观同一课题。
所谓近观,是指对事物具体而微的观察
科学体系以学科细分之后,量化成为主流,近观是最为人熟知的方法。尤其是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更是近观的典范。
所谓远观,则是将事物放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观察
远观之远,乃是相对于近观而言。远观偏于定性,偏于相对,偏于历史。哲学与宗教更多大而化之,算是远观。
单独近观和单独远观某一事物,并无难处,难在同时能够近观和远观。因为“同时”实现“远”和“近”,不但违背了常识,也违背了客观规律。
现代人的近视和远视,似乎在所难免
即便是视力颇佳者,观看同一物体,也很难做到同时近观和远观。对于正常人的感觉器官来说,时间和空间就是天堑,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想要看清楚就必须移动身体才行。
人的思想领域却并无时间和空间的桎梏
近观则喧嚣,看到的是人世间的繁华,也有具体事物的姿彩,还有更具体的微观数据。远观则孤寂,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忙碌,更能漠然于存在的事件,也可以有置身事外的理性。
近观更适合具体问题,而远观更适合本质思考。两者倘若结合,正如双剑合璧,既能见微知著,又可以道御法,岂不大妙哉?
然而在同一课题下,同时近观和远观,何其难也!
近观是个体的选择,是实务操作者的要求,也是人与这个世界的接口。远观则不然,不仅要看群体,更要跨越时空,需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是决策者的必修课。
所以,近观是努力的必然,远观是偶然的概率。
职业人需要两种眼光
对职业人来说,近观和远观完全不同,却又是两个角度对事物的解释。都对,也都不全面。低位置、小人物通常近观,倘若还能远观,便可以通晓本源,打开职业空间。高位置、大人物通常远观,倘若还能近观,便能降落人间,决策更接地气。
近观和远观都不难,难在同时近观和远观。正常人视物,想要看得清楚,总会远观后再近观,或者近观后再远观。倘若位置不变还要更换眼光,不妨近观之后,闭上眼睛,再睁眼换成远观,反之亦然。此时免不了头晕目眩,要习惯了才会好。
但是换到了做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需要同时拥有近距离眼光和远距离眼光。近距离眼光可以近观,远距离眼光可以远观。近距离眼光需要熟练、精通业务,而远距离眼光需要洞悉、练达世情。近距离眼光依赖于“一万小时定律”,远距离眼光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训练系统思维。
职业人需要两种眼光,没有天赋并不可怕,学习罢了。后天训练一样可以实现近观和远观,无外乎不能完全“同时”。差点时间,也没有关系。
神人亦常人。只不过神人同时近观和远观,常人异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