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伟德BETVLCTOR1946(源于英国)官网-Global Leader

扫一扫,关注下方微信

胡剑锋: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标签:

当前的企业竞争、产业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竞争”,而正在走向“内部集团化”和“外部市场化”的竞争。

这几年制造业很难,不仅是市场难、资金缺,还有用工荒。


其实制造业的现状,并非仅仅中国如此,全球皆然。号称全球顶尖的德国制造,如今也在恐慌经典制作可能后继无人,不得靠吸引移民解决问题。近邻日本则更是二十年前就被老年化折磨,老年化、少子化仿佛是经济发展的魔咒。


1.jpg


尽管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景象。


为什么会发生用工荒?表面上看似乎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在工厂工作,而更青睐于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产业工作,甚至又有“垮掉的一代”的说法。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首先是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为城市发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农村收入提升远远滞后于城市只是其表现之一,农村还贡献了数量巨大的农民工。正是这些占用城市公共资源比较少,却为城市发展、产业兴盛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我国的普通劳动力都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现代工业需要基本能力,这是同等数量人口的印度无法企及的优势。


2.jpg


从刚刚完成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看,数据没有民间预测那么悲观,人口仍然正增长。但出生人口数量堪忧,已经落入近二十年的最低谷。人口结构加上城市化进程,进城务工的人群显然数量大减,这就导致初级劳动者数量大幅度下滑。不仅是制造业,包括餐厅服务员等职种,也在面临用工荒。


正是因为农村人口大幅度下降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青壮年的机会变得更多。同时,这些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续努力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收入持续增加。人们的选择更多更自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产生永久的改变。



其次是劳动力的市场对价出现了问题


市场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反过来价格不合理又会影响供求关系。价格理论放在劳动力资源领域,就是薪资决定于供求关系。用工荒意味着求大于供,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当然是“涨价”。


3.jpg

国内制造业的薪资普遍不高,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之一,也是中国成为联合国统计中门类最全的制造业大国的原因之一。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薪资水平必然持续提升,薪资优势已经不再是优势。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支付能力远远不足。究其根本,除了增值不足之外,价格竞争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此也导致社会生产效率水平仍然较低。


况且,“涨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价格不是某个企业主动行为就可以,还涉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技能与工艺要求等复杂的个性化问题,这些并非仅“涨价”就能解决。



再次是就业人群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六零、七零甚至一部分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大概对当年走到工作岗位的情形还都有印象,大部分人即便不是怀揣梦想,也都抱着工作稳定久远的想法。一方面是工作是谋生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需要依附于企业才能生存。当年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工人,或多或少都有长期主义的思维。


4.jpg


但如今完全不同了。不仅是互联网带给了年轻人更多可能性,也催生出足够多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很多岗位(例如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积累就能胜任。相比于新岗位的工作自由度和对工作环境的依赖度,制造业工人是并不是好的选择。


另一个角度看,制造业初级工人的技能积累相对有限,并不比新生的新岗位多多少。正是如此,未来即将到来的产业升级变化,这些简单劳动技能被替代的可能更大。这也是制造业工人岗位不再有足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主要参考互联网企上面的这些原因,仍然是并非根本。恩格斯说:一切政治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头脑中,到人们对道德和正义日益增近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已经彻底改变了社会思维方式和市场供求关系。


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和交换效率,解决了普通人的生存问题。一方面是商品供应能力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减少,推动更多人口进入到服务商业中工作。间接地结果是,过去依附于工厂的制造业工人有了新的生存选择。


现代国家对社会的治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加之市场交换足够发达,个体不再需要复杂的生存技能也能很好地生存。由此个体的需求也从马斯洛五层需求中最基础的生存与安全上升到了社交和被尊重,各种社群、圈层和文化活动(例如游戏),增加了个体追求的多样性。


5.jpg


可以想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个体对工作的诉求也会一直变化。正如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愿景:劳动一定会逐渐变成人的需要。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还将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变化。


宏观只能忍受,微观则可以努力


既然技术已经改变了竞争状态,对企业来说,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走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才是当下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切企业的变革,乃至于区域产业的变革,从根本上看都是在设法提升生产和交换效率。


效率的分子是产出、分母是投入,提升效率必须双管齐下。


所以,价值提升是必然


微观上,制造业企业必须设法增加附加值。无论是参与到产品设计中,还是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在工艺过程与生产管理上的创新,才能在未来市场中胜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企业特有的独门功夫和独到之处。


所以,产业优化是必然


现代企业的分工和协作非常广泛,企业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企业自身,还有所处的产业聚集区的配套能力,也就是所谓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会节省成本、改善交付、提升品质。用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将提升区域产业的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


所以,产业升级是必然


众所周知,未来自动化生产与交换必然大行其道,人工智能将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技生产力。更多地用机器代替人,不仅降低劳动力成本,还能改善生产效率和资本效率,提升人均产值水平。


这也许才是“用工荒”的终极解决方案。


6.jpg


当前的企业竞争、产业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竞争”,而正在走向“内部集团化”和“外部市场化”的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十四五规划中不仅强调供给侧改革,还强调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些概念的根本原因。


应该怎么做,十四五规划都已经写清楚了,接下来是地方政府、企业家和职业人的选择。


扫一扫,关注下方微信
XML 地图